腐蚀是管道安全的首敌,其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,而非单一措施。现代理念强调涂层、阴极保护与监测管理三者的协同作战,构成深度防御体系。
1. 涂层:第一道防线的精细化
涂层技术已发展到针对不同部位“量身定制”:
管体:三层PE(3PE) 成为主流,但其性能取决于每一层的质量:环氧粉末的固化度、胶粘剂的粘接强度、聚乙烯层的抗冲击性。
焊口: 这是涂层的薄弱环节。现场补口技术从热收缩带(单层)向三层结构热收缩套演进,力求与管体涂层性能匹配。
弯管与特殊件: 采用液态聚氨酯或环氧涂层,提供更好的柔韧性和包裹性。
2. 阴极保护:从“粗放供电”到“智能调控”
阴极保护已进入智能化时代。通过部署参比电极网络和远传智能测试桩,可实时监测管道全线各点的保护电位。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,算法能判断保护是否充分、是否存在“过保护”(导致涂层剥离)或“欠保护”。系统甚至能自动调整恒电位仪的输出,实现精准的“按需保护”,大大提升了保护效率和可靠性。
3. 完整性管理:闭环的监测与干预
防护系统并非一劳永逸,需要基于数据的闭环管理。内检测(智能猪) 定期“体检”,直接发现管壁的腐蚀缺陷;地面检测(如CIPS、DCVG)评估涂层和阴保系统有效性。所有数据汇入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,进行风险排序,科学指导维修决策(如何时何地需要进行修复作业)。
这三大子系统相互关联、相互校验,构成了一个动态、智能、高效的腐蚀防护生命体。
